杭州灣跨海大橋是國道主干線——沈海線跨越杭州灣的便捷通道,是國家高速公路網(wǎng)杭州灣環(huán)線(G92)的組成部分。大橋北起嘉興市海鹽鄭家埭,跨越寬闊的杭州灣海域后,止于寧波市慈溪水路灣,全長35.5公里。大橋建成后縮短寧波至上海間的陸路距離120余公里,從而大大緩解滬杭甬高速公路的壓力,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滬兩小時交通圈。
杭州灣跨海大橋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設計時速100km/h,設計使用年限100年,總投資約118億元。大橋設南、北兩個航道,其中北航道橋為主跨448m的鉆石型雙塔雙索面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準35000噸;南航道橋為主跨318m的A型單塔雙索面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準3000噸。除南、北航道橋外其余引橋采用30~80m不等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結構。杭州灣跨海大橋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或在建的最長的跨海大橋之一,大橋主體工程于2003年內順利開工建設,2008年建成通車。
科技創(chuàng)新
科技含量之高首先體現(xiàn)在施工工藝上。建設方一直堅持尊重科學,依靠專家,廣泛開展技術咨詢和交流活動。根據(jù)專家意見提出了施工決定設計,采取預制化、工廠化、大型化、變海上施工為陸上施工的施工方案,突破了長期來設計決定施工的理念。預制吊裝的最大構件為長70米、寬16米、高4.0米、重2180噸的預應力混凝土箱梁,最長的構件為長度84米、直徑1.6米的超長鋼管樁。為了減輕海水中氯離子對大橋鋼材和混凝土的腐蝕,保證大橋100年的壽命,設計者專門研制了一整套防治海水腐蝕的有效方案等等。這些可見大橋工程的科技含量之高。
杭州灣跨海大橋還是一座"數(shù)字化大橋"??蒲袉挝粚⒗糜布敖涌诩夹g、網(wǎng)絡及數(shù)據(jù)庫技術、圖像圖形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計算數(shù)學、有限元技術、力學等多學科,建立一套大橋設計、建設及養(yǎng)管的科學評價體系,整座大橋將設置中央監(jiān)視系統(tǒng),平均每1公里就有1對監(jiān)視器。這樣,不僅大橋可進行科學合理的維護管理,而且大橋"身體"的健康狀況也在實時掌握中。目前,本項目已向交通部申報17項大橋工程關鍵性科研立項項目,在國內橋梁界也是少見的。
景觀亮點
這座世界第一跨海大橋除橋最長、工程量最大等特點外,也十分注重景觀設計。景觀設計師們借助西湖蘇堤“長橋臥波”的美學理念,兼顧杭州灣復雜的水文環(huán)境等特點,確定了大橋的總體布局方案。整座大橋的平面為S形曲線,線形優(yōu)美、生動活潑,并在南北航道的通航處各呈一拱形,使大橋具有跌宕起伏的立面形狀。這樣不僅使橋的形體更美,而且有機地結合了行車時司機和乘客的生理特點,減少建橋對水流的影響,保證船舶的安全通行。而“海中平臺”更給大橋添上了精彩一筆。根據(jù)規(guī)劃設計,在離南岸大約14公里的地方,有一個面積達1萬平方米、有兩個足球場那么大的“海中平臺”。該平臺暫時充當海中施工據(jù)點,待大橋建成后,不僅是海中交通服務的救援平臺,而且將是一個飽覽大海美景的旅游觀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