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的1977年,林同炎先生和他的搭檔D. Allan Firmage設計了跨越美利堅河(The American River )奧本壩庫區(qū)的斜拉橋方案,取名為Ruck-A-Chucky Bridge(簡稱Ruck橋)。
Ruck橋位于距加里福利亞(California)10英里的奧本壩水庫上。橋梁設計參照了美國橋梁設計規(guī)范AASHTO。橋梁長度1300英尺,主梁方案為鋼箱曲梁和鋼混曲梁,曲率半徑457.20米;眾多的鋼拉索組成了空間雙曲面索面,四個索面的拉力代替了橋梁墩臺,承載了整個橋梁的荷載,所以全橋沒有一個橋墩;拉索按照曲線的布置規(guī)律地錨固在兩邊上坡上,利用兩邊山體的巖石自重及巖體地質特性來充當強大的地錨結構,以此來平衡橋梁的荷載。
按照今天的環(huán)保觀點來看,當年Ruck橋很好的利用了地形。在公路的回頭彎上布置了一座沒有橋墩的橋梁,最大限度的保護了自然生態(tài),在保證行車功能與安全的前提下,獨特的幾何造型與自然環(huán)境恰好地融為一體,不能不說是一種巧奪天工創(chuàng)舉。Ruck橋曾在1979年贏得Progressive Architecture的設計首獎。雖然最后未能付諸于工程,該橋一直被公認為力學與美學結合的典范作品,而被稱為“最著名的未建成的橋梁”。
Ruck橋的結構是斜拉曲線梁,中間設置了鉸,這樣有益于控制溫度及拉索變化而導致的內力變化。這種結構的橋梁有一些類似西班牙的諾拉橋(主跨440米斜拉橋)和中國鄖陽漢江大橋(主跨414米斜拉橋),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橋梁主梁跨中設置了鉸,因此在橋梁中間有一道伸縮縫。所不同的是后兩座橋為直線橋,而Ruck橋為曲線橋,從結構受力與穩(wěn)定的角度來看更顯復雜。
從橋梁平面來看,跨中的鉸節(jié)點與橋梁兩端的支撐構成了單鉸拱結構,而密集的拉索形成了對拱結構的彈性支撐,從而增大了橋梁的抗風及抗震能力。不過,由于橋梁中間的鉸的存在也會降低行車的舒適性,給鉸伸縮縫的維護工作帶來一些困難。
遺憾的是由于各種原因,Ruck橋沒有實施,但是這些設計上的思想與技術已被用于后續(xù)的橋梁上了,并在已經建成的工程中得以證明技術的可靠與可行。這些技術包括巖石錨固,后張預應力,空間索面,懸臂施工,正交異性板,抗震及風震的動態(tài)分析,風力風洞試驗,負載平衡,應力控制和計算機仿真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