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隧道圍堰15萬方黏土回填湖底
2016-02-03
楚天都市報記者林永俊通訊員楊明王璇
全國最長的城中湖湖底隧道——東湖隧道建成通車后,其圍堰如何拆除備受關注。昨日,東湖隧道相關方就圍堰拆除方案召開說明會。楚天都市報記者從會上獲悉,全長8.1公里的圍堰即將拆除,并回填15萬方土質好的黏土,用來替代原湖底土質較差的淤泥,最大限度地保護東湖水質。今年3月,東湖隧道圍堰將啟動樣板段拆除,樣板段試驗成功后將全線拆除,確保按原狀恢復東湖湖底標高。
拆除方案通過專家評審
東湖隧道圍堰于2013年1月動工修建,當年11月修筑完成,全長8.1公里,分布于筲箕湖、郭鄭湖、湯菱湖區(qū)域內。
昨日,中建三局東湖隧道項目部執(zhí)行指揮長張安政表示,為保護東湖生態(tài),圍堰拆除方案歷經多次討論,于1月22日通過專家評審。
據介紹,圍堰拆除將分六步進行:第一步:隧道結構頂板覆土回填,渣土外運,圍堰內垃圾清理;第二步:堰內便道破除,預挖溝槽,為圍堰土填埋和置換留出空間;第三步:往圍堰內抽水,保持內外水位平衡;第四步:拔除內側鋼板樁,將圍堰土填筑至事先挖好的溝槽內;第五步:水下雷達對湖底標高進行復測,組織聯合驗收;第六步:圍堰內水質凈化、檢測,拆除外側鋼板樁,恢復湖面。
市民最擔心拆除圍堰會對東湖水質產生影響。東湖湖長柯志強昨日現場發(fā)問:如何恢復東湖原樣?東湖隧道業(yè)主方武漢地產集團總經理助理張全勝表示,東湖隧道在建設過程中共清理土方超過300萬方,加上建筑垃圾共500多萬方。而拆除圍堰時,主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確保東湖水質不受影響,二是確保東湖湖底標高不變。
張全勝說,圍堰內有兩條施工時修的臨時水泥便道,建在黏土之上,在拆除清運水泥便道時,可能會因水壓變化,對圍堰產生位移、裂縫漏水等情況。經專家多次討論,最終確定在破除便道時,在貼近圍堰處邊破除邊回填黏土,及時置換,圍堰內的15萬方黏土將全部“回湖”。而這15萬方黏土在回填之前,也會經專業(yè)檢測,必須確保其重金屬、有機物含量等達標。
“黏土入東湖,最重要的是能有效改善東湖水質?!睆埲珓俦硎?,根據檢測,東湖湖底原有淤泥土質很差,回填的黏土是現有性能最好的土壤類型,能有效保護東湖水質。
如何確保東湖湖底標高不變呢?對此,張全勝說,在建設初期,相關部門采用目前最先進的水下雷達掃描湖底地形,就湖底標高、水面高度一一記錄備份,數據由多方保存。最終拆除圍堰時,將再次用水下雷達掃描復核,確保不抬高東湖湖底。
在武漢率先引入環(huán)境監(jiān)理
東湖風景區(qū)管委會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經監(jiān)測,2015年東湖水質為3-4類。這15萬方黏土回填湖底,是否會“攪渾”東湖?
張全勝解釋,回填黏土時,湖水會因沖擊力暫時渾濁,但黏土比重大,數日后會自動沉入湖底,圍堰內的水體可實現自凈。此外,在進行最后一道拆除步驟——拔除圍堰外側鋼板樁,讓圍堰內水體與東湖水正式“融合”前,相關部門還會對圍堰內的水體隨機取樣檢測,確保內外水質無差異后,再拔除外側鋼板樁。
為確保東湖生態(tài),施工方將引入環(huán)境監(jiān)理,這在武漢尚屬首次。拆除工程交由武漢市環(huán)境保護科研所全程監(jiān)督,該所有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對每一道工序嚴格監(jiān)測。
中科院水生所教授畢永紅表示,通過目前的監(jiān)測,東湖隧道工程對東湖魚類、底棲生態(tài)影響不大,起初最擔心隔斷湖水后導致局部水質下降,也暫未發(fā)生。一般來說,整個東湖湖面恢復、底棲生態(tài)凈化,還需在圍堰拆除完工一年多時間后觀察評定。
據介紹,目前東湖隧道結構頂板土方回填已完成,已局部進行回水“試探”隧道抗浮力、防水等性能。出于環(huán)保、安全考慮,今年3月將啟動圍堰樣板段拆除“試驗”,成功后再在全線鋪開。
本文來源:荊楚網-楚天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