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路橋資訊 > 正文
高鐵入城 廣州探索城市規(guī)劃新模式
2016-11-22 
 日前,國家發(fā)改委宣布,廣州獲批成為全國第一批綜合交通樞紐示范工程城市。廣州站將改為高鐵站,這種“高鐵入城”的思路,跟近年來不少城市將高鐵站建在郊區(qū),謀求帶動“新城新區(qū)”發(fā)展的做法相反。未來廣州還將布局10大鐵路客運樞紐,集成高鐵、城軌、地鐵等強大綜合換乘功能,探索“樞紐+社區(qū)+產業(yè)”的城市規(guī)劃建設新模式,多點輻射市內區(qū)域發(fā)展。廣州發(fā)力布局軌道交通背后的原因在于,希望完成城市功能的整合提升,進一步鞏固其在軌道交通時代的城市地位。

 廣州正掀起一場綜合交通變革。

 日前,國家發(fā)改委宣布,廣州獲批成為全國第一批綜合交通樞紐示范工程城市。這場綜合交通變革以高鐵作為最大的“牽動力”,覆蓋城軌、快軌和地鐵等在內的系統(tǒng)性大容量快速軌道交通。

 1974年建成、位于廣州市中心的廣州站將改為高鐵站,并新建棠溪站承接普速客車功能。這種“高鐵入城”的思路,跟近年來不少城市將高鐵站建在郊區(qū),謀求帶動“新城新區(qū)”發(fā)展的做法相反。

 目前,廣州主要客運火車站一共有4個,分別是位于市中心的廣州站和廣州東站,以普客和動車為主,位于番禺區(qū)的廣州南站、花都區(qū)的廣州北站均以高鐵為主,主要連接著武廣、貴廣、南廣、京廣等主要高鐵線路,但都離市中心較遠。廣州此番“高鐵入城”,意味著這一格局將被打破。

 這僅是“冰山一角”,廣州的計劃是,未來將布局10大鐵路客運樞紐,“東西南北中”多站布局,多點到發(fā)。這些樞紐不僅將集成高鐵、城軌、地鐵等強大綜合換乘功能,還將探索“樞紐+社區(qū)+產業(yè)”的城市規(guī)劃建設新模式,多點輻射市內區(qū)域發(fā)展。

 “這是軌道交通時代的一次探路。”城市規(guī)劃專家、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探索依托綜合換乘能力強的軌道交通樞紐,融合產業(yè)和社區(qū)是關鍵,由此將形成更多的城市“中心”,加速廣州內部空間更合理布局,多極驅動。

 高鐵入城新模式

 據(jù)國家發(fā)改委與廣東盛廣州市政府簽署的合作框架協(xié)議,廣州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第一項任務,便是新建棠溪站,集中辦理樞紐內普速客車始發(fā)終到作業(yè),并將市中心的廣州站改為高鐵站。

 廣州站建于1974年,一直是中國主要鐵路樞紐站和華南地區(qū)最大火車站。此外,廣東作為全國最大勞動力市場,也使得廣州站成為每年春運期間人流量最密集的火車站。2008年的冰災期間,廣州火車站更是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

 此番調整過后,42歲的廣州火車站將以新的面貌出現(xiàn)。廣州站將原址改造,預計2022年改造完成,將成為面向全國的高鐵中心樞紐車站,從西面將引入貴廣、南廣、深茂鐵路及廣佛肇、廣佛江珠城軌,東面引入廣汕、京九客專、穗莞深城際等客車,北面引入廣清城際、京廣鐵路、京廣客專等客車。

 近年,高鐵發(fā)展迅猛,不少城市將高鐵站建在郊區(qū),謀求帶動新城新區(qū)發(fā)展,但這嚴重削弱了高鐵節(jié)省出行時間的價值。廣州南站便是如此,該站距離市中心20余公里,主要承擔貴廣、南廣、武廣和京廣高鐵,未來貴廣、南廣和京廣的部分線路轉移至廣州站后,將仍為綜合性高鐵站,主要輻射廣州南部地區(qū)。

 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廣州計劃引高鐵進市區(qū),是對上述做法的反思和“糾正”,“高鐵入城”后更能釋放輻射帶動效應。隨著普客業(yè)務外遷,廣州站周邊過去數(shù)十年形成的產業(yè)將隨之升級換代,高鐵將培育和吸引更高端產業(yè)聚集發(fā)展,尤其是服務業(yè)。

 此外,廣州將布局10個鐵路客運樞紐,包括廣州站、東站、南站、北站、佛山西站、棠溪站、增城站、新塘站、南沙站和機場站。其中廣州站和廣州東站兩個市中心站將進一步提升高鐵性能。這十大鐵路客運樞紐多數(shù)將集成高鐵、城軌、快軌和地鐵等大容量快速軌道交通工具,形成強大的綜合換乘功能。

 過去,中國城市規(guī)劃思路是功能分區(qū),居住和產業(yè)分開布局,從而產生一些城市病,如交通擁堵。近年,不少城市希望解決此問題,但受制于綜合交通滯后、公共服務配套不足和產業(yè)支撐乏力等因素,交通、產業(yè)和社區(qū)難以融合,城市也始終無法跨越“單中心陷阱”。

 此次,廣州的示范工程任務就包括,探索建立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及周邊土地綜合開發(fā)制度體系,形成零換乘一體化樞紐建設成熟模式,并探索建立“樞紐+社區(qū)+產業(yè)”城市規(guī)劃建設新模式。

 “這是廣州此次探索的關鍵。”胡剛分析,即依托綜合換乘能力強的交通樞紐,配套布局發(fā)展相應的產業(yè),尤其是三產,并提供足夠的居住空間,形成現(xiàn)實意義上的城市“中心”。

 多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廣州的產業(yè)多元性較強,且服務業(yè)發(fā)達,利于與社區(qū)、交通融合。同時,廣州面積較大,未來還有一定的人口增長空間,有利于城市框架拉開。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廣州社科院高級研究員談錦釗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未來廣州將進入多中心組團發(fā)展模式,人口和產業(yè)將加速從中心向周邊合理疏解和融合,這符合國際化大都市發(fā)展規(guī)律。

 鞏固一線城市地位

 與京滬急需對外疏解功能,深圳內部發(fā)展空間有限的情況不同,同為一線城市的廣州希望利用軌道交通創(chuàng)造的機遇,實現(xiàn)內部空間再造,以新模式激活新動能。

 廣州發(fā)力布局軌道交通,尤其是高鐵、城軌和快軌,背后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廣州希望完成城市功能的整合提升,進一步鞏固其在軌道交通時代的城市地位。

 國家發(fā)改委也指出,廣州探索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意在提升輻射能力,建設廣州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增強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形成可復制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規(guī)劃建設的經驗、制度、政策。

 這與廣州新的城市定位相契合。今年,廣州提出要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重點打造航空、航運和科技創(chuàng)新三大樞紐,匯集全球高端要素,集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強化城市的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成為世界城市體系核心節(jié)點。

 談錦釗分析,航空、航運和科技創(chuàng)新是當今城市競爭的重點,一定程度上也是廣州的稟賦所在。如今中國跨入以高鐵為代表的軌道交通時代,廣州在這方面不應缺位,必須搶占高點。

 如果從高鐵層面觀察,廣州目前仍存在短板。比如,廣州至長三角仍無高鐵直達,同時與京津冀區(qū)域的高鐵連接也存在不足,需要通過相關站點布局和聯(lián)絡線建設接入這兩大板塊。

 此次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中,廣州將新建東部交通中心,未來通過該中心,沿杭廣高鐵,接入長三角。廣州市公布的綜合交通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也提出,計劃通過完善鐵路和城際軌道線網布局,完善銜接西南、北部灣、海西經濟區(qū)、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qū),以及東盟的戰(zhàn)略大通道,強化廣州樞紐在國家路網中的地位,鞏固全國四大鐵路客運中心地位。

 此外,廣州還提出,到“十三五”期末,該市城際軌道交通網絡要初步形成,打造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1小時城際交通圈。

 談錦釗認為,無論過去還是未來,廣州對珠三角、泛珠地區(qū)乃至華南的輻射能力的基礎都是交通連接。如今,新時代需要新的連接方式,隨著未來綜合交通能力提升,廣州的實質城市地位也將提高。

 根據(jù)上述規(guī)劃,廣州將投入6000億元,規(guī)劃188個交通項目,大力建設發(fā)展綜合交通,“十三五”期間將投資共計4007.5億元。其中,鐵路、城軌和客運樞紐的投入將超過千億元。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