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jié),在石(家莊)太(原)高速公路改擴建項目三分部的智慧場站,智慧化平臺、焊接機器人、鋼筋全自動綁扎等設備有序運行,成為打造品質工程的好幫手。
石太高速公路改擴建項目全長51.6公里,位于太行山脈與華北平原兩大地貌結合部的山麓地帶,建成后將大幅提升冀晉兩省交通運輸大通道通行能力。項目建設團隊提出要把這條路打造成為碳中和高速公路典型示范工程,開展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低碳建設、零碳運營、全壽命周期降碳與碳中和評價管理等研究與應用,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經驗和典型案例。
石太高速公路改擴建項目建設指揮部總工室負責人譚振東介紹,該路段重載交通占比高,對路面及橋梁等結構物耐久性要求高。建設之初,項目團隊結合項目特點與沿線地質地貌特征,聚焦路面、橋梁、附屬設施等重點環(huán)節(jié),圍繞“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碳中和”主題開展技術攻關。
以石太高速公路大龍窩1號橋為例,在改擴建工程中,項目團隊通過使用橋梁原位再生技術,拆下來的混凝土料經過處理后再利用,實現舊橋廢棄物100%回收,建設過程減排二氧化碳2000噸。
針對碳中和高速公路評價方法與管理技術難題,項目團隊開發(fā)并上線了基于數字孿生的高速公路碳中和監(jiān)管控一體化平臺,在選定路段內對路面、橋梁、涵洞、附屬設施等各個分項工程進行集中應用,實現碳中和全過程管理。“高速公路建好后,運營期還會應用負碳技術。”譚振東說,項目團隊將在路基邊坡和服務區(qū)安裝太陽能設施,逐步減少運營期的碳排放。
接下來,石太高速公路改擴建項目將應用綠色交通廊道植被碳匯能力提升等技術,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工程建設全要素、全周期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