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我們的父親周念先教授誕辰100周年
青少年時代的父親
我們的父親周念先1912年8月4日出生在江蘇揚州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受到賢惠祖母很好的教育。但好景不長,父親童年時,祖母病故。繼祖母抽大煙,家境每況愈下。在少年時,由于他聰明乖巧,家里常讓他去二伯父家借錢度日。十歲的孩子鉆研棋藝,為的是和二伯父下圍棋,能用隱蔽的方法輸了棋,讓老人家高興,才能借到錢。但是這讓生性倔強好勝的父親深感屈辱,他立志要發(fā)奮讀書,重振家門。少年時代拮據的家境,使他差一點棄學打工。正是“我要讀書”的夢想,使他在逆境中刻苦奮斗,以中學畢業(yè)第一名的成績保送了上海震旦大學,獲得全額獎學金。在大學時,又是“去國外名牌大學”的夢想使他再一次通過不懈的努力,以第一名的優(yōu)異成績保送世界名校“法國國立橋路大學”并獲得了震旦大學、江蘇省教育廳和上海工務局(他大學畢業(yè)后第一年工作的地方)三方面的獎學金。我們曾訪問過橋路大學,他的同班同學告訴我們,父親在法國讀書非??炭?一到周末所有的同學都找女友跳舞去了,圖書館只有一盞燈還亮著,那就是他在埋首苦讀。兩年從未間斷過。父親常常以優(yōu)異的成績名列前茅。得到校長的賞識和關懷。放寒暑假時,他可以到工程單位實習,這樣我父親不僅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還補貼了學習費用。
1937年畢業(yè)之際,中國爆發(fā)了抗日戰(zhàn)爭,父親沒有絲毫猶豫,毅然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國。帶了橋路大學的推薦信來到了西南,參加了湘桂鐵路和滇越鐵路建設。在工作中,他認真細致,注重調查,曾帶領一支測量隊,在崇山峻嶺中踏勘,修改了線路,把五座大橋改為一座小橋,節(jié)省了大量鋼材和資金。父親在工作中,敢于創(chuàng)新,曾經創(chuàng)建國內第一座曲線七孔混凝土連續(xù)拱橋。同時經過地質調查和詳細的計算分析,在非巖石基礎上用擴大基礎建造拱橋橋臺,節(jié)省了投資,縮短了工期。受到了法藉總工程師的青睞,并授權父親在現場處理各種工程問題。當時父親還不到三十歲,連升四級,就被提拔為副工程師。在當時的年輕人中是出類拔萃的。
日本發(fā)動了印度支那戰(zhàn)爭后,工程回撤到滇越鐵路國內段,他任架橋隊長和搶修工程技術室主任,為保障物資運輸做了不少工作??箲?zhàn)勝利后,他被派往越南指揮日俘工兵營修復海防與河內之間兩座鐵路大橋。1947年他在浙贛鐵路擔任正工程師并兼任震旦大學土木系教授,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
同濟橋梁學科的奠基人之一
1952年我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我父親到同濟大學結構系擔任教授,是第一任橋梁教學小組組長,是最早為橋梁專業(yè)開設“橋梁工程”、“橋梁建造和修復”、“預應力專論”等課程的授課老師。父親對于授課十分認真,每次備課都要用近十倍授課時間準備,收集最新的國內外資料,做成幻燈片,仔細編排講課內容。他講課,既生動又活潑。在講授預應力結構時,拿出一串帶孔的小木塊,用橡皮筋穿上,一張拉,就形成了能承受荷載的梁。使一個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易懂。在給工農兵學員講授拱橋時,他一改常規(guī)的公式推導,而用淺顯的日常生活的例子,描述拱橋的力學原理,使學員很快掌握了拱橋的知識和要領,然后再講設計與計算。父親十分強調橋梁力學概念要清晰,掌握實質性關鍵性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分析才不會誤入歧途。幾十年來,父親一向以他幽默而生動的講課風格、豐富而又詳盡的國內外資料引證而聞名全校,受到歷屆學生的尊敬,令他們得益非淺,至今仍記憶猶新。
父親非常重視國內外的橋梁事業(yè)的發(fā)展,收集資料,他有一個裝有幾千張資料卡的卡柜,用于了解研究新結構和新技術,并積極推動新結構、新技術在我國的應用和發(fā)展,為我國的橋梁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另外父母親還一起翻譯了《橋梁建造和修復》、《開啟橋》、《道路橋梁養(yǎng)護》、《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橋涵的工業(yè)化建造》、《預應力混凝土疊合梁在橋梁上的應用》等不少國外著作,發(fā)表翻譯文章近三百萬字。介紹了許多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在當時參考書匱乏的情況下,對從事橋梁工作的技術人員有很大的幫助。
父親十分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和業(yè)務的提高,在教學上幫他們分析教學內容,改進表達方法,安排他們試講。在外語能力方面,父親還請母親幫助,定期輔導他們。他一直教導青年教師工作與學習都要理論聯系實際,只搞理論是空洞的,只搞實踐更是盲目的,一定要用理論去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升華理論。父親極其重視把科研和實際相聯系,他的學術特點就是講究實用,對我國實際工程有用的東西不遺余力地推廣應用。預應力混凝土橋梁、懸臂施工技術和斜拉橋都是20世紀橋梁技術的重大創(chuàng)新,對世界橋梁技術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父親作為橋梁技術的弄潮兒,站在風口浪尖上,以敏銳的眼光,一開始就以“夏天般的熱情”迎接這一道道曙光,對我國的橋梁技術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把許多國外對發(fā)展我國橋梁事業(yè)有用的新生事物,及時地介紹給我國的橋梁工程界,在預應力混凝土橋梁、懸臂施工技術和斜張橋等方面都是我國最早的開拓者。他為了推廣這些新事物,不厭其煩,跟蹤到底,盯住設計和施工單位推廣應用。
在父親八十華誕時,橋梁系送來的賀信中說:“周先生在長達50年的教學和工作生涯中為我國的橋梁建設事業(yè)作出了許多寶貴的貢獻,培養(yǎng)了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技術干部,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已經成為我國橋梁建設事業(yè)的中堅力量和技術領導骨干。周先生早年就立志于我國的橋梁建設事業(yè),在大學任教期間,您以淵博的知識,精湛的講課藝術,生動而幽默的講課方法,博得廣大同學的稱道” 。
預應力混凝土橋梁的推廣人
在1957年,以他為首并邀請張士鐸和曹敬康教授一起,在上??茖W會堂舉辦了八場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講座,在國內首次這樣系統(tǒng)全面地介紹預應力結構原理和運用,近千人的會場,場場爆滿,為推動預應力結構在中國的發(fā)展,打下很好的基礎。講座以后,設計院、科研所、施工單位不斷有人前來請教,父親把他們編寫的《預應力混凝土理論和應用》一書送給他們,以幫助他們更深入地了解。父親不僅認真講授,還親自動手搞科研,如開展了“預應力縱向軌枕”等課題的研究。在1959年上海港建設中,為解決36米長樁兩點起吊時樁內應力過大問題,他巧用臨時附加預應力鋼索的方法,并在整個吊裝過程中附加力會隨樁的起吊狀態(tài)變化而變,以適應樁的受力。和我母親葛守善合譯了國際著名預應力專家居易翁的名著《預應力混凝土理論與實驗研究》一書和林同棪所著《預應力混凝土》一書,在當時的工程界具有開拓性的意義。在全面學習蘇聯的時代背景下,預應力混凝土書籍和資料絕大多數來自蘇聯。因此,這部直接介紹預應力開拓者法國居易翁教授理論的譯著,不啻為國內工程界打開了又一扇窗戶,拓寬了新的視野,更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中國斜張橋的啟蒙者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發(fā)展,要求首先要加快發(fā)展交通,面臨著大江、大河、海上要建橋的迫切要求。當時父親體弱多病,但他還是不顧一切地投身到研究工作中。根據當時的國情,技術力量薄弱,高品質材料少,資金匱乏等條件,他潛心致力于大跨徑斜張橋的設計構思,方案論證和研究。1978年在出書很困難的情況下,他在中南公路工程雜志書刊上,首次發(fā)表了”從國外動態(tài)展望我國橋梁”的著作,從設計到施工,較全面地介紹了各類橋型在國外的發(fā)展動態(tài),特別推薦了斜張橋和頂推法施工。第二年又寫了“預應力混凝土斜張橋設計構思”一文,結合了我國當時建橋的能力和條件,重點介紹了預應力混凝土斜張橋設計與施工方法,系統(tǒng)的闡述了混凝土斜張橋方案擬定、結構體系、塔梁索型式、抗風、抗震、施工等方面的知識,給初學者提供了啟蒙教材,給參與者(設計、施工、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為推動中國斜張橋迅速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3年他與高征銓老師合寫了“公路斜張橋設計構思”和“獨塔斜張橋的優(yōu)越性及其適用場合”論文,首推了更靈活適應環(huán)境,更經濟的獨塔斜張橋。并和浙江交通廳規(guī)劃設計院合作設計和建造了我國第一座獨塔斜張橋——章鎮(zhèn)橋,對于我國建造斜張橋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有許多橋梁界同仁對我說“中南公路工程”這兩期??撬麄儗W習斜張橋的啟蒙教材,在當時很少有中文的斜張橋資料,這兩期專刊和有關文章詳細的介紹了斜張橋的設計與施工,受到同行的歡迎,先后印刷了三次。父親還為濟南黃河橋、天津永和橋、上海南浦橋、上海楊浦橋和江陰長江大橋等做了大量咨詢顧問工作,他不僅分文不取,還請外地來訪者在自己家吃飯,以便有更多的時間與他們交談。1985年父親還和楊共樹研究員合寫了一本《預應力混凝土斜張橋》。他先后發(fā)表了30余篇論文,對推動斜張橋在我國的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對于上海的交通建設,他也十分關注,1985年他感到四平路十分擁堵,就利用去華東醫(yī)院看病時,坐出租車查看路線,提出了四平路高架橋的方案。為降低成本減少動遷,其中一段路利用在一條僻靜的虹口港與沙溪港水面上架設高架橋,這樣既不占土地又不需拆遷。并建議另建新橋以解決外白渡橋擁堵問題。據此還寫了一篇建議“四平路到外灘高架干道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特別是到了90年代,母親已離去,他的身體更漸衰老,行走十分困難,眼疾幾乎到了失明,完全到了喪失工作能力的地步,但是他仍然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孜孜不倦地辛勤筆耕??床灰娏?就請人朗讀中、英、法文資料,錄音后反復研究;不能寫了,請人用木框做成格子,一個一個摸著寫,到最后實在不能動手寫,就用口述方式。父親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將他畢生的教學和研究心得撰寫了一本20 萬字的著作《橋梁方案比選》,終于在1997年出版了,了卻了父親一生的最大心愿。在父親這篇著作中,他反復強調橋梁的設計構思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如何把握好結構設計,使其適用、安全、經濟和美觀,進行方案構思與比選有著重要意義。在考慮大橋設計方案中強調了施工方法的研究,他認為“許多橋梁特別是大橋的設計,控制因素往往是施工。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施工”。這本書為我國橋梁工程的學術文庫做出了他最后的也是最寶貴的貢獻。特別是書中他提出三個希望:要發(fā)展跨度1000米以上的斜張橋;系桿拱橋要向500米跨度發(fā)展;主張無論何種橋型都要盡量采用預應力混凝土,僅在特大跨度橋梁上才用少部份鋼材?,F在看來他的愿望已基本實現。
父親晚年雖然經歷坎坷,但是他常常以曹操的名句自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總是加倍努力工作,在1999年住院前還在主持編寫《21世紀斜張橋》一書,完成了部分章節(jié)。父親經常說自己是“冬天般的年齡,秋天般的身體,夏天般的熱情,春天般的思維”,他的解釋是“年齡早過初冬,生活宛若兒童;健康步入秋后,保健常記心中;青春意志稍減,著書傳后收功”。的確,他也是這樣努力做的,只要到過我們家的同事、學生、親友,看到他這自勉的詞句,都為他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
在父親八十華誕時,橋梁系送來的賀信中還說:“尤其令人敬佩的是,您退休之后的古稀之年,不顧年老體衰,仍以驚人的毅力刻苦地創(chuàng)造性地從事許許多多的橋梁設計和科研工作。十多年來,周先生先后用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做出上海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吳淞大橋、吳淞路高架橋等一系列大跨度橋梁的方案設計,為上海地區(qū)的交通建設做出了貢獻,得到市政府領導和同行專家的好評。周先生這種孜孜不倦,一絲不茍的奮發(fā)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同志特別是青年后生們學習。”
爸爸,我們懷念您!
父親生前對我們子女的培養(yǎng)和盡責是有口皆碑的(母親在這方面更加可歌可敬)。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舊教育理念下,他煙酒不沾,勤儉克己,卻竭盡全力為子女的教育投資和付出。在任何困難的環(huán)境下,父母總是為我們考慮今后應該如何發(fā)展,正如媽媽教我們念的古文“觸讋說趙太后”中所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方面體會最深的是妹妹周薇。告訴我們:理想和追求是人生最大的動力源泉,它讓你在逆境中迸發(fā)出自強不息的精神。同時對子女的教育也是十分嚴格而很有辦法,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子女做了好事,學習出了成績,會給予精神和物質鼓勵。做錯了事情很少懲罰,而是想出各種辦法,通過勞動來彌補,讓你悟出道理。當然,任何時候都不放松我們的學習。上世紀七十年代,雖然是風行建造雙曲拱橋,但父親指導我進行更能適應軟土地基的桁架拱橋的研究,當時我們的書信不僅頻繁而且都是厚厚的一疊,同事們都懷疑我在談戀愛呢。文革后恢復高考時,父母鼓勵我們考研考大學,媽媽在通信中修改我們的英文作文,每次回家我們就像“阿童木”被充了電一樣,受父母的影響和鞭策,不準自己懈怠和氣餒,現在我們尤其感激父母當年的督促和幫助。
父親對于橋梁事業(yè)的狂熱和癡迷,無人能理解,他對自己的觀點從不讓步。記得在江陰大橋方案設計階段,父親身為省長聘請的技術顧問,提出了更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大跨四塔連續(xù)斜張橋方案,在家里和我商量不通,在會議上也難以協(xié)調,父親便一紙書信遞交到時任交通部長黃鎮(zhèn)東手上。在我向部長匯報工作時,黃部長向我詢問此事,我感到十分尷尬。最終沒有采納他的方案,但在建設江陰橋的過程中,他非常關注我們,不斷的給我出主意、提建議,給我極大的幫助和支持。
父親的成功離不開慈愛的母親,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圣約翰大學,執(zhí)教于西南聯大,婚后為了協(xié)助父親的工作和教育、培養(yǎng)子女,她放棄了自己的事業(yè)。一直默默無聞的幫助和支持父親的教學工作,耗盡了畢生的心血。和父親共同生活的幾十年里,她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在事業(yè)上竭盡全力協(xié)助他。在最艱難的歲月里,他們患難與共,風雨同舟。為了父親的事業(yè),她在三十多歲,自學了俄語和旁聽橋梁專業(yè)課,用自己掌握的幾國外語(英、法、俄),翻譯了大量的橋梁著作,還幫助父親整理了許多稿件,擬寫中外信函。晚年她患有嚴重的糖尿病,仍然沒有停止工作,每天拖著疲乏的腳步堅持去圖書館,為父親查閱書刊、復印資料,做了普通妻子難以勝任的很多工作。她的畢生辛勞正如挽聯中所寫的:年年月月,衣潤茶香,賴君操持成事業(yè);朝朝暮暮,鬢焦顏瘦,為我辛苦耗畢生。
敬愛的父親雖然已經離開我們十三年了,但是他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孜孜不倦的學習態(tài)度、頑強拼博的精神,勇于創(chuàng)新的勇氣,永遠激勵著我們,是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注:斜張橋就是大家通稱的斜拉橋。父親認為用斜張橋更為確切 ,在紀念他的文章中,我仍然按父親的習慣,稱斜張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