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學生和同事眼里的儒雅學者,謙和、敬業(yè)、著作等身;他更有著“哈薩克族漢子”的本色,熱情、奉獻、不知疲倦。
現(xiàn)年50歲的田新民是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黨委副書記、上海市少數民族聯(lián)合會副會長,也是受到國務院表彰的“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他曾在國家民族政策的關懷下成長成才,如今,他接過民族團結事業(yè)的接力棒,將其當做一生的事業(yè)。
30年前,新疆塔城青年田新民高分考入上海交大。四天三夜的火車,跨越萬里來到東海之濱,迎接他的是氣候、飲食、語言等各方面的不適應。“幸運的是,我得到了學校和老師細致的關心和幫助,并成為1名少數民族學生干部,民族團結的種子從那時起就在我心里生根發(fā)芽開花。”
田新民比一般人更了解新疆學生的所憂所愿。1989年3月,田新民提前參加工作,留校擔任新疆班班主任。其后6年,他干脆搬進了學生宿舍,與新疆生同吃同住,親如兄弟。生活上,他為家庭困難學生申請助學貸款;促成學校開辦清真食堂;組織學生開展民族文體活動,歡度傳統(tǒng)節(jié)慶,增進了新疆學生和漢族學生的了解和信任。學習上,他針對新疆生學科基礎較差、言語交流有困難的實際,幫助學??茖W設計新疆班課程體系,推進分層次教學,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
“一些民族學生會因為家境貧窮等原因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是‘特殊群體’而不愿融入校園生活;也有學生習慣政策‘照顧’,認為自己可以不努力。”田新民說,對民族學生的幫助不能僅限于幫困,更要引導他們自立自強,找到人生前進的目標。
“田老師并沒做什么驚天動地的事,但當我們遇到困難時第一時間還是會想到他。他是誨人不倦的導師,更是我們成才的‘引路者’。”上海交大2012級民族班學生買吐如孜說。
為降低新疆班畢業(yè)生求職成本,使學生們安心為家鄉(xiāng)建設做貢獻,1990年起,田新民會在每年年初赴疆,與當地就業(yè)部門協(xié)調安排新疆學生的實習和部分工作崗位。在其推動下,上海交大新疆班學生會在大四第一學期就學完全部課程,提前回疆進行就業(yè)實習,論文答辯工作則由學校選派教師赴疆指導,這一暖心舉措廣受新疆學生歡迎。
從學生輔導員到學院分黨委副書記、上海市政協(xié)委員,20多年來人生舞臺的擴大,不改田新民為民族教育和團結事業(yè)奉獻的初心。2007年,他發(fā)起“陽光育人”志愿者服務團計劃,得到社會各界大力支持。該計劃由知名企業(yè)家志愿者擔任學生職業(yè)導師,“一對一”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規(guī)劃職業(yè)道路,提高綜合素養(yǎng),8年來,107位學生先后獲得該項計劃支持,不少人已成長為各行各業(yè)的青年骨干。
在田新民所帶的新疆班學生中,95%的人至今扎根新疆建功立業(yè)。由于教育質量過硬,上海交大民族班畢業(yè)生也連年受到用人單位好評。“我希望每一個回疆工作的畢業(yè)生,不僅帶回去知識和技能,更教會孩子們尋夢和堅守;不僅建設好新疆,更播撒下民族團結的種子。”
上海交大校訓“飲水思源”,傳遞的正是“責任與感恩”的樸素情懷。“取得今天的成績,我離不開黨的培養(yǎng)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扶持。我堅信,只要用‘心’工作,少數民族學生定能成為‘民族之花’,我愿用畢生精力做一個民族團結的‘護花人’。”田新民說。